深圳津合生物有限公司  
 
产品中心

化学合成法生产β-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一钠盐的工艺优化

发表时间:2025-08-22

β-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一钠盐NADP?钠盐)作为参与生物氧化还原反应的关键辅酶,其化学合成工艺需兼顾分子结构的复杂性(含烟酰胺、腺嘌呤、磷酸基团等多个活性位点)与产物纯度的高要求。目前化学合成法主要以烟酰胺单核苷酸(NMN)、腺嘌呤核糖核苷酸(AMP)等为原料,通过磷酸化、缩合等反应构建NADP?的核苷酸链骨架,再经成盐、纯化得到目标产物。工艺优化需围绕反应效率提升、副产物控制及成本降低展开,以下从核心步骤与关键策略进行说明。

一、原料活化与中间体合成的优化

磷酸化反应的选择性调控

NADP?分子中含有两个磷酸酐键(位于腺嘌呤核糖的 5'- 位),磷酸化是构建分子骨架的关键步骤,需避免原料中羟基的非特异性磷酸化(如核糖环上的 2'-3'- 位羟基)。传统工艺中常用三氯氧磷(POCl?)作为磷酸化试剂,但易导致多磷酸化副产物生成。优化方向包括:

采用温和的磷酸化体系,如以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为缩合剂,结合磷酸二苯酯作为磷酸供体,在无水吡啶溶剂中进行反应(温度控制在0-5℃)。该体系可通过DCC的活化作用增强磷酸基团的反应特异性,减少副产物,使5'-位磷酸化的选择性提升至80% 以上。

对原料进行羟基保护,例如用叔丁基二甲基硅基(TBS)保护核糖的2'-3'-位羟基,反应完成后通过四丁基氟化铵(TBAF)脱保护,进一步降低非目标位点的磷酸化概率。

缩合反应的效率提升

烟酰胺单核苷酸与腺嘌呤核苷酸的缩合是形成 NADP?糖苷键的核心步骤,传统工艺中因原料溶解性差、反应活性低,收率常低于 50%。优化策略包括:

选用极性非质子溶剂(如二甲基亚砜 DMSO N,N - 二甲基甲酰胺 DMF),提高原料的溶解度(溶解度可提升 3-5 倍),同时加入分子筛去除体系中的微量水分(水分会导致缩合剂失活)。

采用新型缩合剂如2--1,3-二甲基咪唑鎓四氟硼酸盐(CDI),其反应活性高于DCC,可在室温下促进磷酸酐键的形成,缩短反应时间(从传统的12小时缩短至4-6小时),且副产物易溶于水,便于后续分离。

二、分离纯化工艺的优化

粗产物的初步纯化

反应结束后,体系中含有未反应的原料、磷酸化副产物及溶剂残留,需通过初步纯化去除大部分杂质,可采用离子交换层析法:选用弱阴离子交换树脂(如 DEAE-纤维素),以 Tris-HCl 缓冲液(pH 7.5-8.0)为洗脱剂,利用 NADP?与杂质在树脂上的吸附力差异(NADP?含多个磷酸基团,吸附更强),通过梯度提高 NaCl 浓度(0.1-0.5 mol/L)实现分离,可使粗品纯度从 50%-60% 提升至 80% 以上。

精制与成盐工艺的控制

为获得高纯度钠盐,需对初步纯化产物进行精制: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精制,固定相选用C18柱,流动相为含0.1%三氟乙酸的水-甲醇混合液(梯度洗脱),利用NADP?的极性差异实现与微量杂质的分离,纯度可达98%以上。

成盐反应需控制Na?浓度与 pH,向精制后的NADP?溶液中缓慢加入等摩尔的碳酸钠溶液(pH 控制在 6.5-7.0),避免局部过碱导致分子降解;反应完成后经冷冻干燥(-50℃,0.1 Pa)获得钠盐晶体,相比真空干燥可减少高温对产物的破坏,保留率提升 10%-15%

三、工艺稳定性与成本控制

反应条件的精准控制

温度、pH及反应时间是影响工艺稳定性的关键因素:磷酸化反应需严格控制低温(0-5℃)以减少副反应;缩合反应的pH需维持在7.0-7.5(过酸会导致糖苷键断裂,过碱会引发碱基水解);通过在线监测(如HPLC实时追踪反应进度)优化反应时间,避免过度反应导致杂质增加。经优化后,批次间产物纯度差异可控制在2%以内。

原料与溶剂的回收利用

针对工艺中使用的昂贵溶剂(如DMF、吡啶)和未反应原料(如NMNAMP),可通过蒸馏(溶剂沸点较低,如吡啶沸点115℃,可减压蒸馏回收)或树脂吸附(原料可被弱阳离子交换树脂吸附,用稀酸洗脱回收)实现循环利用,溶剂回收率可达70%以上,原料损耗降低 20%-30%,显著降低生产成本。

化学合成法生产β-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一钠盐的工艺优化需以 “提高选择性、增强分离效率、稳定批次质量” 为核心,通过优化磷酸化与缩合反应的试剂体系、精准控制反应条件、改进分离纯化工艺,实现产物纯度与收率的提升;同时通过原料与溶剂的回收利用降低成本。未来可结合酶催化辅助(如引入磷酸酶选择性去除副产物中的磷酸基团)进一步提升工艺的绿色性与效率,为工业化生产提供更优方案。

本文来源于:深圳津合生物有限公司 http://www.oxsyns-n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