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津合生物有限公司  
 
产品中心

近红外光谱快速鉴别β-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一钠盐的晶型

发表时间:2025-08-29

β-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一钠盐(以下简称 “NADP-Na”)作为生物体内重要的辅酶类物质,其晶型差异会直接影响理化性质(如溶解度、稳定性、吸湿性)与生物利用度,因此在医药、生物制剂等领域,精准鉴别其晶型是保障产品质量与功效的关键环节。近红外光谱(NIRS)技术凭借快速、无损、无需复杂前处理的优势,成为该物质晶型鉴别的理想手段,其核心逻辑基于不同晶型在分子振动能级上的特异性差异,通过光谱信号的解析实现晶型区分。

从技术原理来看,近红外光谱的检测范围集中在 780-2500nm,该区域的吸收信号主要源于分子中 C-HO-HN-H 等基团的倍频振动与合频振动。β-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一钠盐的不同晶型(如常见的无水型、水合型或不同堆积方式的结晶态)在晶体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 —— 具体表现为分子排列密度、分子间氢键作用强度、官能团空间取向的不同,这些结构差异会直接改变基团振动的能量环境。例如,某一晶型中β-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一钠盐分子间形成的强氢键会使 O-H 键的振动频率降低,对应近红外光谱中特定波长(如 1450nm 附近的 O-H 合频振动区)的吸收峰强度增强或峰位偏移;而另一晶型因分子堆积更紧密,C-H 键的振动受限,可能导致 2900nm 附近的 C-H 倍频振动峰宽化。通过捕捉这些 “指纹级” 的光谱差异,即可建立不同晶型与特征光谱的对应关系。

在实际鉴别流程中,先要步骤是构建标准晶型光谱库。需先通过 X 射线衍射(XRD,晶型鉴别 “金标准”)确认β-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一钠盐的已知纯晶型(如晶型 Ⅰ、晶型 Ⅱ、无定形等),再使用近红外光谱仪在统一条件下(如相同的扫描波长范围、分辨率、扫描次数、样品制备方式 —— 通常采用压片法或液体透射法,避免颗粒度差异干扰)采集各纯晶型的光谱图,经基线校正、平滑去噪、多元散射校正(MSC)等预处理后,筛选出各晶型的特征光谱区间(如上述的 O-HC-H 振动相关区间,或 N-H 键对应的 1500-1600nm 区间),建立标准光谱数据库。

随后进入样品快速鉴别阶段:对待测β-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一钠盐样品,按照与标准品一致的条件采集近红外光谱,同样进行光谱预处理后,将其与标准光谱库中的各晶型光谱进行比对。比对方法主要包括定性分析算法,如相关系数法(计算待测光谱与标准光谱的相关系数,若接近 1 则判定为同一晶型)、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通过建立分类模型区分不同晶型)。例如,若待测 NADP-Na 的近红外光谱在 1450nm 处的吸收峰强度、峰位与标准晶型 Ⅰ 完全匹配,且相关系数大于 0.99,则可快速判定该样品为晶型 Ⅰ;若光谱中出现两种标准晶型的特征峰叠加,则提示样品可能存在晶型混合,需进一步验证。

此外,近红外光谱技术在β-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一钠盐晶型鉴别中还具备显著的应用优势:一是时效性,单次检测通常可在 1-5分钟内完成,远快于XRD(需数小时样品制备与检测),尤其适用于生产过程中的实时晶型监控;二是无损性,样品无需粉碎、溶解等前处理,可直接对原包装或生产中的物料进行检测,避免样品损耗与污染;三是适应性强,可兼容固体粉末、晶体颗粒等不同形态的 NADP-Na 样品,且能与生产线集成,实现在线实时鉴别。

不过,该技术在应用中也需注意潜在干扰因素:样品的颗粒度、湿度、装填密度可能影响光谱的稳定性,因此需在标准光谱库构建阶段统一这些参数,或通过光谱预处理算法(如 MSC)消除干扰;同时,若β-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一钠盐存在罕见的新型晶型,需先通过 XRD 确认其结构,并补充至标准光谱库中,否则可能导致鉴别误差。总体而言,近红外光谱技术通过 “结构 - 光谱” 的对应关系,为 β-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一钠盐晶型的快速、精准鉴别提供了可靠解决方案,在医药质量控制与生物制剂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本文来源于:深圳津合生物有限公司 http://www.oxsyns-n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