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发酵法生产β-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一钠盐(NADPH钠盐,与NADPH功能一致)的核心是通过代谢工程改造微生物细胞,增强NADPH的合成能力并减少其消耗,最终实现目标产物的高效积累。其代谢工程策略可围绕强化合成途径、优化辅酶再生、平衡碳流分配及减少副产物消耗四个维度展开,具体如下:
一、强化NADPH的核心合成途径
NADPH在微生物中主要通过磷酸戊糖途径(PPP)、苹果酸酶催化反应及异柠檬酸脱氢酶途径生成,其中PPP是主要的来源。针对这一途径的强化是提升NADPH产量的关键:
过表达磷酸戊糖途径的关键酶
限速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和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6PGD)是PPP途径中 NADPH 生成的核心催化剂。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如强启动子驱动、多拷贝整合)过表达这两种酶,可直接提升NADPH的合成速率,例如,在大肠杆菌中过表达源自酿酒酵母的G6PD基因(zwf1),可使胞内NADPH浓度提升20%-30%。
同时,敲除或弱化PPP途径中的竞争分支酶(如转酮酶、转醛酶),减少碳骨架向糖酵解途径的分流,可将更多葡萄糖-6-磷酸导入氧化阶段,优先用于NADPH合成。
激活辅助合成途径
苹果酸酶(ME)催化苹果酸脱氢生成丙酮酸时伴随NADPH生成,在胞内NADPH需求激增时可作为补充途径。通过过表达ME基因(如大肠杆菌的maeB),并优化三羧酸循环(TCA)中苹果酸的供应(如强化丙酮酸羧化酶活性以增加草酰乙酸),可增强辅助途径的贡献。
异柠檬酸脱氢酶(ICDH)在TCA循环中催化异柠檬酸生成α-酮戊二酸,同时生成NADPH。通过改造ICDH的辅酶偏好性(如将依赖NAD?的酶改造为依赖NADP?),可提升其对NADPH合成的贡献。
二、优化 NADPH 再生的辅酶平衡
NADPH 的生成依赖 NADP?的再生(即 NADP?→NADPH 的循环),而 NADP?的再生与细胞内氧化还原状态密切相关。通过调控辅酶转化途径,可维持NADP?的充足供应,避免其成为NADPH合成的瓶颈:
强化NADP?的再生循环:NADPH 在参与还原反应后转化为NADP?,而NADP?的再生还可通过 NADH与NADP?的转氢反应实现(如膜结合转氢酶PntAB催化NADH+NADP?→NAD?+NADPH)。过表达PntAB或可溶性转氢酶UdhA,可促进 NADH 向 NADPH 的转化,间接提升 NADP?的利用率。
减少NADPH向NADH的无效转化:敲除或抑制消耗NADPH的冗余酶(如某些依赖NADPH的还原酶),避免NADPH被非目标反应消耗,维持其与NADP?的动态平衡。
三、平衡碳源分配与能量供应
NADPH的合成依赖碳源(如葡萄糖)的代谢通量,需协调碳流在合成途径与能量供应之间的分配,避免因能量不足限制合成效率:
优化碳源摄取与代谢:通过过表达葡萄糖转运蛋白(如大肠杆菌的ptsG)或解除碳代谢物阻遏(如敲除crp基因),增强细胞对碳源的摄取速率,为PPP途径提供充足底物(葡萄糖-6-磷酸)。
协调ATP与NADPH的生成:NADPH合成需消耗能量(如PPP途径的氧化阶段伴随ATP间接生成),通过弱化TCA循环中ATP生成的冗余步骤(如减少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可将更多碳流导向NADPH合成,同时避免ATP过剩对代谢的抑制。
四、抑制NADPH的消耗途径
微生物胞内NADPH常用于脂肪酸合成、氨基酸合成(如脯氨酸、丝氨酸)及抗氧化防御(如谷胱甘肽还原)等过程,若这些途径过度活跃,会显著降低NADPH的积累效率。通过代谢工程抑制消耗途径,可提高目标产物的产率:
敲除或弱化竞争性合成途径:例如,敲除脂肪酸合成的关键酶(如乙酰-CoA羧化酶)或某些氨基酸合成的限速酶(如脯氨酸脱氢酶),减少NADPH在生物合成中的消耗。
调控抗氧化系统的冗余活性:谷胱甘肽还原酶(GR)依赖NADPH将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还原为还原型(GSH),若细胞氧化压力较低,可适度下调GR表达,减少NADPH用于抗氧化的消耗。
五、宿主菌株的适应性改造
选择合适的宿主菌株(如大肠杆菌、酿酒酵母、谷氨酸棒杆菌)并进行适应性进化,可增强其对高浓度NADPH的耐受能力及合成稳定性:
适应性实验室进化(ALE):通过连续传代培养,在含有NADPH类似物或氧化压力的环境中筛选突变株,获得对NADPH积累更耐受的菌株,其基因组中可能积累增强合成或减少消耗的突变(如G6PD的组成型激活突变)。
基因组编辑优化:利用CRISPR-Cas9等工具对宿主基因组进行多靶点编辑,协同强化合成途径、弱化消耗途径及优化辅酶平衡,实现代谢网络的全局优化。
微生物发酵生产β-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一钠盐的代谢工程策略,本质是通过精准调控碳代谢流和辅酶平衡,构建“合成增强-消耗减少-再生高效”的细胞工厂。未来结合系统生物学建模(如通量平衡分析 FBA)和动态调控技术(如诱导型启动子),可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推动产业化应用。
本文来源于:深圳津合生物有限公司 http://www.oxsyns-nad.com/